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的重鎮—托雷多




 喜歡西班牙的朋友,對於托雷多(Toledo)這個古城應該都不陌生,這座城鎮位於馬德里西南方約70公里,是托雷多省的首府。古城坐落於山丘上,有塔霍河(Rio Tajo)流經東、南、西三面形成天然屏障,因此自古以來就常常是各王國的首都所在地。

 

在漫長的時空中,人類文明演進中的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托雷多的土地上共存共榮,多樣的種族、文化與藝術風格更迭地在其

中發展、興衰,兼容並蓄的寬廣度造就了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風格。而托雷多也因為完好地保留了歷史各階段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群與多元文化互相撞擊下的獨特樣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被譽為「三文化之城(City of Three Cultures)」。

 

除了是伊比利半島上重要的藝術中心,托雷多還是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的重要據點。通常提到「文藝復興」,大部分人心中想到的都是從十四世紀開始,以義大利為出發地,逐漸席捲歐洲並長達兩三百年的文化運動,但在號稱黑暗時期的中世紀,其實也有大規模且重要的科學與文化尋根活動,這些在過程中不斷累積的元素,可說是後期更大規模文藝復興的種子。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所包含的面向很廣,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便是有系統且大量地翻譯古希臘時期珍貴的學術書籍,包括亞里斯多德、托勒密、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等巨擘的著作,而托雷多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翻譯據點。這些古代典籍,在一千多年之間流浪過希臘、羅馬、拜占庭,然後抵達敘利亞、阿拉伯、中亞、北非,最後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了伊比利半島,可說是繞了一大圈後又返回歐洲世界。

 

這些著作輾轉流浪的原因,包括了散佚、戰爭和宗教迫害等等,例如當查士丁尼大帝立基督教為國教後,便將其他知識材料視為異端,而這些所謂的異端書籍,便跟隨著一些逃離王國的知識份子開始了漂流的生活,並在敘利亞、阿拉伯等地區,重新被翻譯與保存。

 

從十一世紀開始,在萊昂兼卡斯提爾王國阿方索六世的全力支持下,托雷多地區的眾多傑出譯者,便將大量的阿拉伯文學術書籍譯為拉丁文(包含之前從希臘文譯為阿拉伯文的經典),讓後代的西歐社會能吸收到古希臘與阿拉伯文明的精髓。

 

日本哲學家木田元引用美國學者魯本斯坦的敘述,描繪了當時翻譯工作進行的盛況:

 

燭光照耀著巨大的木桌,桌上攤放著十幾本敘利亞文、阿拉伯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等語文的手抄本。在桌子四周埋頭抄寫、記筆記、起勁地討論的,有蓄著絡腮鬍的猶太教徒、剃髮的基督教修士、包著頭巾的穆斯林、黑髮的希臘人等。這裡是西班牙中部的托雷多。

 

這樣栩栩如生的畫面,更加烘托出托雷多的迷人與豐厚,也透露了這些重要的文化城市在人類文明之中扮演著怎樣承先啟後的角色,而今天我們能輕易地在書架上找到這些典籍,也都要感謝當初那些對真理懷著熱情、孜孜不倦的偉大譯者。

 

 

推薦閱讀

《哲學散步》,木田元著,黃千惠譯,蔚藍文化出版,2017




留言

最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