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多美術館中的哥雅


 之前曾簡單介紹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中的幾幅大作 ( 委拉斯蓋茲 侍女圖   及  波希 人間樂園),而對於這座美術館來說,其中的靈魂人物還包括哥雅(Francisco Goya),在這座美術館的北邊側門,便立著一座哥雅的銅像(前門則是委拉斯蓋茲)

哥雅1760年出生於西班牙北部的薩拉戈薩(Zaragoza),由於才華出眾,他在28歲那年即被皇室聘用,此後也一直擁有當時西班牙畫家能取得的最高職位。哥雅一生作品量豐厚且風格多變,除了大幅油畫外,也陸續繪製了數量龐大的小型版畫。

普拉多美術館堪稱收藏了最多且最重要的哥雅畫作,其中,《180853日》(El tres de mayo de 1808),被視為是對繪畫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不朽之作。這幅畫作的歷史背景,是1808年法國拿破崙軍隊入侵西班牙的半島戰爭。當初拿破崙剛崛起時,他所宣揚的理念與口號,曾一度讓哥雅視為一種政治理想,但這一切很快就在法國入侵後破滅了。法國以保護為名義與衰弱的西班牙王室進行協商,取得了統治權,由拿破崙的兄長约瑟夫波拿巴登基成為西班牙皇帝,但很快的馬德里產生暴動,平民組織成各種游擊隊,開始在西班牙各地與法軍戰鬥,並於1814年擊退法軍。

(El tres de mayo de 1808,圖片來源:普拉多美術館)

(El tres de mayo de 1808圖片來源:普拉多美術館)


1814年,哥雅曾經就這個事件接連繪製了兩幅畫,一幅是描繪最初馬德里起義的《5月2日》,另一幅就是《5月3日》。
《5月3日》是尺幅巨大的油畫,畫中是法國軍隊把反叛者帶到鄉間陸續槍決的場景。畫的焦點明顯地集中在被地上燈籠照亮的白衣男子身上,他身著白衣跪在土坡上,雙手朝天等待被槍殺。他和倒在他身旁、額頭上有槍傷的死者的姿勢,讓人想到掛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而白衣男子的右手手掌,還隱約可見類似聖痕的傷疤,哥雅這裡的意圖或許不是宗教性的,而是試圖為「犧牲」注入一種普世的象徵意涵,而畫中包括人物服裝與表情的粗略筆觸,呈現出了一種彷彿親臨現場的急迫感。不具名的老百姓被列隊軍人持槍屠殺,這幾乎是所有戰爭的真實面貌,而這幅畫中捕捉到的殘酷與慘烈,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畫出《格爾尼卡》的畢卡索。

半島戰爭和西班牙因政權跌宕而導致民間的動盪不安,對哥雅後期的繪畫調性影響很深,在差不多的年代,他還創造了一系列名為《戰禍》(Los desastres de la guerra)的版畫,以幾乎是血淋淋的方式呈現出戰爭帶來的連串災難。



(Grande hazaña! con muertos! 圖片來源:普拉多美術館)


版畫一直是哥雅投注不同創作能量的型態,是他作品組成的重要部分。其實,早在1793年哥雅便耳聾了,這或許也是他風格轉往內省,並充滿各種奇幻想像的起始,而這些元素在他的版畫中都可以找到。1824年,他辭去了宮廷畫師的職位,移居法國波爾多,但仍不斷作畫。一幅約畫於1824-1826(哥雅逝世於1828)期間、提字為「我仍在學習(Aun aprendo)」的版畫,畫中那位不良於行卻屹立不搖的垂垂老者,似乎正是這位承先啟後、充滿批判精神的偉大畫家。

 

(Aun aprendo圖片來源普拉多美術館)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9C%97%E8%A5%BF%E6%96%AF%E7%A7%91%C2%B7%E6%88%88%E9%9B%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808%E5%B9%B45%E6%9C%883%E6%97%A5

https://www.khanacademy.org/humanities/becoming-modern/romanticism/romanticism-in-spain/a/goya-third-of-may-180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Disasters_of_War


留言

最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