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生活
去年,同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整個歐洲大陸因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而驟然停擺。從1月30日第一例病患於義大利確診開始,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掃整個歐洲,所有國家無一倖免地陷入新冠的災情中。
在許多歐洲人的眼中,一年之後同樣的情景仍歷歷在目:2020年由於北部災情嚴重,義大利總理於3月9號宣布全義再度進行大規模封城,緊接著法國總理宣布全法停課,西班牙總理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中南歐除了葡萄牙之外,時間彷彿驟然停止,所有非基本需求產業皆不得實體營業,而所有的人民只能在進行基本需求活動時,才得以離開住所。
以西班牙來說,去年全面封城的日子持續了99天(除了基本需求外都不能離開住所,只能外出採買、看醫生及遛狗)。整整一年,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經歷了三次的病毒感染高峰,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成了人人皆得遵從的必要守則。
除了這些,新冠還如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
我們帶大家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看看一年後的今天:
1. 疫情前永遠擠滿觀光客的市區,如今變得比較寬敞跟整齊,露台的桌數大幅度增加(空氣流通處可以減低傳染的機率),酒吧的吧台禁止開放,室內桌數及每張桌子的人數也有限制,由於外送服務沒有宵禁限制,連一些米其林星級餐廳都開始提供外送。
2. 原來紙本的菜單變成QR code型式(減少接觸機率),西班牙人疫情前非常喜愛的酒吧tapas時光,也因為吧檯封閉而不復見,餐飲業受創巨大。
3. 因為室內人數限制,永遠都看得到排隊的民眾(麵包店、較小型的超市、書店…)。
4. 所有的藝文活動,包括博物館、電影院、劇院等等,皆有入場限制(博物館參觀人次減少70%、電影院86%、戲劇院62%)。
5.
各大區行動限制(非商業、公務或緊急狀況皆不得離開各大區),許多遠距離家人、親友長期無法會面。
6. 觀光大國如西班牙,2020年的到訪觀光人數比前一年下降了77%,觀光業所佔的國民生產毛額從12%下降到4%,國內旅遊也因為各大區的限制,導致觀光景點幾乎呈現無人狀態。
雖然疫苗已經在歐洲各國和全球許多國家開始階段性的施打,但是後疫情時代的歐洲,或許有一些事物已發生永久性的改變,無論生活模式、人際交往型態甚或生命的重心,都隨著新冠的蔓延而逐步轉變。但無論如何,疫情完全消失後的復原與重整,仍是每個人心中深切懷抱的冀盼。
#希望與春天一起到來
#後疫情時代 重返常態
#在橄欖油在葡萄酒在地中海旁
位於馬德里的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Museo
Thyssen-Bornemisza)入口的標示及疫情注意事項,博物館在每一個展館都有參觀人數的管控,門票採取線上預約制,當日購票建議使用手機,博物館提供免費的無線網路可下載博物館導覽地圖。
餐廳、露天咖啡廳跟酒吧幾乎都使用QR
Code菜單,減少接觸的機會,侍者也都必定配戴口罩,馬德里大區甚至規定消費者只有在飲食期間可以把口罩拿下來。
在室外空氣流通處排隊,現在變成許許多多的人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