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盛世的代表作—圖拉真之柱 (Colonna Traiana)

 


羅馬,一座絕美之城。


在這座被譽為露天博物館的城市,不只處處遺留著羅馬帝國偉大的建築功績,其一磚一瓦也都是漫漫歷史的遺跡。

就在著名的羅馬大競技場附近,立著一根高聳的柱子—圖拉真之柱。在台灣旅行團的規劃中,圖拉真之柱通常安排為「開車經過」,由於羅馬有太多必須看的,因此這根乍看不算非常起眼的柱子,就成了有看到、拍拍照就好的次要景點。

實際上,這根柱子絕對是羅馬建築成就的高峰之一,至今,學界都還在分析它的建造方式與意涵,雖然不如金字塔那麼宏偉而神祕,但也絕對展現出當時羅馬人頂級的工藝與文化水準。

完工於西元113年的圖拉真之柱,高達38公尺,由直徑約四公尺、重達40噸的卡拉拉大理石疊加而成,最下方是方形的基座,內部還有一個旋轉樓梯,可供人爬至頂端俯瞰羅馬市。根據後世的研究,被鑿成圓柱狀的大型大理石,先由工匠在其中鑿刻出樓梯,再用大型起重機吊起,一塊一塊準確地疊加上去。驚人的高度,加上大理石的重量,讓人不禁讚嘆當時的力學知識與精密的工具設計。

圖拉真之柱的設計者,後世歸功於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他可稱得上皇帝圖拉真的御用建築師,除了柱子,也在差不多的時期設計了圖拉真廣場。而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在羅馬史上更是舉足輕重,他統治下的羅馬,是帝國史上版圖最大的時期,也是我們心中常遙想的,那個橫跨歐亞非、幾乎足以和亞歷山大帝國媲美的偉大羅馬。


西元101至106年間,圖拉真二度跨過多瑙河,擊敗東邊的達西亞族(現今羅馬尼亞一帶),掠奪了無數的金銀財寶,更建立了一個新的行省,這份功績催生了圖拉真之柱(註),而漫長的征戰過程也成了柱上雕刻的依據。

一圈一圈的雕刻循著柱身而上,宛如卷軸般紀錄著兩次戰爭的片段,也不乏兩軍交戰的殺戮場面,但整體而言,圖拉真之柱是為了歌頌羅馬榮光與皇帝英武而建,因此血腥的征戰相對來說描繪較少,而偏重諸如皇帝演說、整軍、祭祀、行軍、渡河…等過程,這些細節與其中的兩千六百多個人物,為後世學者留下珍貴的史料,是研究當時羅馬軍團與戰爭風俗的重要素材,而雕刻中出現的蓄鬍的達西亞戰士們,以及當時達西亞的天然環境等元素,同樣是如今追溯羅馬尼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拉真之柱的柱頂,最初可能立著代表羅馬的鷹像,後來放上了圖拉真雕像,而最下方的基座,據信當初擺著兩具石棺,放置了圖拉真與皇后的骨灰。柱身周圍如今早已不存在的兩座圖書館,設計成可以讓民眾從較高處看清楚柱上的雕刻,於是一幅接一幅的故事,成為一份最好的政治宣傳品,讓百姓們更加了解羅馬的無敵與強盛。

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正式滅亡,而16世紀時,一位教皇以聖彼得的雕像替換了圖拉真雕像,如今圖拉真的骨灰也早已不知去向,但這根歷經風吹雨打、處處斑駁的大理石柱,在一千九百多年之後,仍靜靜地佇立在我們眼前。


註:除了興建圖拉真之柱,還包括柱子所在的圖拉真廣場,以及廣場內的圖書館和公民議會所等建築。



延伸閱讀: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079.html





留言

最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