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栓皮櫟

 

圖片來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ierra_de_Aracena_-_Quercus_suber_01.jpg

之前,我們介紹過西班牙南邊延伸至葡萄牙的獨特地貌與生態系—德埃薩(Dehesa),今天,想帶大家來簡單認識一下德埃薩地區重要且獨特的西班牙栓皮櫟樹(Quercus suber)。


栓皮櫟屬於殼斗科,樹身低矮,樹冠寬大,它的果實上端有著捲起或伸展的針狀鱗片,樹高約15-20公尺,樹齡長,可達兩百年以上。栓皮櫟最特殊的地方,便在於它的樹皮可以用來製造軟木商品。


樹皮可分為外表皮,由木栓形成層栓內層組成的周皮,以及輸送養分的韌皮部一般來說,樹木的樹皮非常重要,被環狀剝皮的樹通常活不下去,因為一剝下去,往往截斷了輸送養分的韌皮部,導致樹木枯死。但栓皮櫟的皮不只能整片整片剝除下來,一生之中還能被剝個好幾次,製成大量的軟木製品,而這都要歸功於它獨特的樹皮構造。


首先,栓皮櫟在演化過程中,為了抵禦森林火災和真菌類的侵襲,發展出非常厚的木栓層,且再生能力特別強,其形成層(cork cambium)能快速地發展出一致且連續性的增生組織,因此在外皮被剝下後約3-4週,就能迅速增殖足夠的軟木細胞,並在3到10年間,重新長出厚度約2.5-5公分的外層。當栓皮櫟的外皮被剝除時,會露出淺黃色的內部,但這層內樹皮在一兩天內就會自我密封並轉為暗紅色,重新為樹木產生保護作用。


在羅馬時期,就有記錄表示,人們會使用栓皮櫟剝下的軟木製作魚網浮標或涼鞋的鞋底,而考古也發現,龐貝城的雙耳瓶,已懂得用軟木作塞子,但要等到約十七世紀,軟木塞與美酒的結合才成為固定而完美的搭配,並在十八世紀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與生產。


一顆新生的栓皮櫟,大約在25年左右才能進行第一次剝皮,而第一次剝下來的木栓層由於表面不均勻且粗糙,因此毫無商業價值,而要等約9-12年,才能進行下一次剝製,第二次的軟木品質提升,但仍不足以製作軟木塞,要等到第三次之後的收成,才能產出結構均勻,適合封存美酒的軟木塞。


圖片來源: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ercus_suber#/media/File:Sughero_TempioPausania.jpg)


為栓皮櫟剝皮的工作,只能以人工的方式進行,並且是一件很需要技巧的事,剝皮工人採斧頭劈砍的方式剝除外皮,每一次砍下去的力道都必須適中且均勻,力量太弱會被厚實的樹皮吸收導致沒有作用,力量太強則會傷到內樹皮,導致樹木受傷甚至死亡。


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栓皮櫟位於葡萄牙,剩下的則大多在西班牙,它們是德埃薩Dehesa農業系統的要角。栓皮櫟的果實可餵養畜牧動物,樹根保育了土壤,避免荒漠化,而樹皮除了可製成軟木商品,還能預防森林大火的蔓延,此外,剝皮後的栓皮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於降低溫室效應。


圖片來源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ercus_suber#/media/File:Bellotas_alcornoque.JPG)


之前我們提過,諸如德埃薩這樣的農林系統,維護了生物多樣性所需的平衡,並為許多瀕危動植物提供了庇護,但近年劇烈的氣候變遷,為這片土地帶來了諸多變數,而隨著各種新材質瓶蓋的出現,軟木塞的需求下滑,這種古老、獨特且帶著永續精神的農法也逐漸受到挑戰。



參考資料

https://www.corkblack.com/sustainability.html

https://vinepair.com/wine-blog/worlds-oldest-largest-cork-tree-the-whistler-tree/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ork-plant-anatomy

https://saomarcosdaserra.com/cork.php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68-015-1293-1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nt/angiosperm/Dermal-tissue#ref59686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s/quercus-suber

《環遊世界八十樹》,強納生.德洛里著,杜蘊慧譯,天培出版,2020年。


留言

最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