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不世出的天才—布魯內列斯基

 

聖母百花大教堂—翡冷翠的地標、圓頂建築代表作、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我們可以賦予它很多響亮的名號,但你是否想像過這座教堂原本很有可能沒有屋頂,因為蓋不出來!


相較百花大教堂,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以下簡稱布魯內)這個名字,可能不是那麼耳熟能詳,這位先生既不是這座教堂、甚至也不能算是圓頂部分的設計師,然而,他以令後世懾懾稱奇的巨大天分,使得此一巨大的圓頂成為可能,也成就了翡冷翠最輝煌的一景。


沒有屋頂的巨大教堂


西元一千三百年前後,翡冷翠逐步展開經濟上的鼎盛期,羊毛工業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在這份繁榮下,開始有了在城市各角落大興土木的潮流。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此一潮流下的一個標的,而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標的。


頭先只是為了替換原本破舊的老教堂,但富足的翡冷翠決意興建一座能讓其他基督教教堂都相形失色的壯觀殿宇,由此,相關部門不遺餘力地徵收大量土地與墓地,甚至不惜拆除民房,就是要讓這座建築從地基開始便無與倫比。設計師同樣秉持這一理念,為這座十字架結構的教堂規劃了一個碩大的八邊形主祭壇,而大家便殷殷期盼著,最終在主祭壇上方,會安上有史以來最壯觀的屋頂。


西元一二九六年,教堂的基石已完成,期間經過斷斷續續的建造,並於一三六六年徵選蓋頂的模型設計。當時有兩個版本留到了最後,一個是建築師喬凡尼的模型,這個版本以哥德式建築為依歸,利用大量的扶壁系統來支撐及分散龐大的頂部壓力;而另一位石匠聶里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不認同那些外延的扶壁結構,認為其拙劣又野蠻,在他的設計中,就是一個乾乾淨淨的蛋形圓頂,利用雙層結構與內藏的鏈條來加以鞏固。最終,依於翡冷翠長期以來的審美觀念,出資者採用了聶里的模型,並將之公開展覽,令大眾瞻仰,藉此遙想有朝一日這座教堂將多麼壯麗。


儘管有了模型,卻沒人知道該如何在實體上完成此一看似絕倫的設計。因此直到一四一八年,聖母百花大教堂都還沒有屋頂!





橫空出世的金匠


模型歸模型,但要在高度達五十二公尺的地方,完成橫距四十三.七公尺寬的圓頂搭蓋,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個寬度比羅馬萬神殿(註1)還大,而且一來當時羅馬的混凝土技術早已失傳,二來萬神殿有很大部分是以下方極厚的牆面及其中隱藏的支柱系統來支撐上方的重量,但聖母百花大教堂的主祭壇基座早已蓋好,不可能拆除重建了。換言之,建造者必須在現有的八角基座上,朝著天際造出不會崩塌的大型穹頂,而沒人有這份把握。


日復一日,沒有頂的教堂承受著風吹雨打,眼看著就快要變成建築和城市史上的大笑話。到了一四一八年時,教堂的出資者羊毛公會決定公開徵選,要求有志者為教堂圓頂的製作方式提供建造模型或相關之建築工法。


此時,輪到布魯內登場了。說布魯內橫空出世並不為過,因為身為金匠的他,之前還不曾實際完成過建築方面的案子。他上一次有名的出手,是與另一位藝術家羅倫佐(Lorenzo Ghiberti)公開競選洗禮堂的青銅門雕塑案,但最終落敗(註2)。競爭失利後,布魯內前往羅馬,對當時幾乎和廢墟差不多的古城進行了細膩的考察,據說萬神殿也是他的重點目標,或許在那時,他就已經開始為翡冷翠那座無頂建築設想一種全新可能了。




全方位的奇才


當時關於圓頂的建造方式,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拱鷹架的搭蓋。在古代的建築工法中,遇到拱橋或拱門之類的建築,通常會先用木頭製成的拱鷹架為底,在其上建造由水泥或磚製的主體,等水泥或磚頭乾燥牢固之後,再撤掉原來的木製鷹架。但對於聖母百花教堂的規模來說,幾乎不可能搭建拱鷹架,一來是需要過多的木頭數量,二來是如此高的拱鷹架,其本身在重力之下很有可能提早變形,導致上方的工程也連帶歪斜。


我們這位天才布魯內,此時居然提出了全程不利用拱鷹架的建築方案!雖然說因為圓頂過大讓拱鷹架成了難題,但同樣也因為圓頂過大,上方的結構在傾角逐漸加大後,將不可避免地形成強大的內塌重力,因此,不利用拱鷹架來搭蓋圓頂,聽起來更是異想天開。


生性猜忌的布魯內,一開始並沒有詳細說明他的建築“秘方”,生怕被別人偷學了去,但即便在沒有明確藍圖的情況下,他還是拿到了總建築師一職,開始籌畫圓頂的搭蓋任務。


關關難過關關過


百花教堂的圓頂難題不只是拱鷹架的有無,還包括如何把所有沉重的建築材料運送至指定的位置,在當時,沒有人曾經在這麼高的地方蓋過這麼大的東西。關於這部分,布魯內先後設計了垂直升降的、並以獸力推動的「牛吊車」承吊系統,以及能在高處進行水平移動的「城堡」吊具。他的「牛吊車」承載量大,而其中的可逆齒輪更是跨世紀的發明,他利用了改變齒輪方向的功能,讓升與降可以利用操作螺桿便完成,而無須費力地讓牛隻轉換方向,這個發明,據後世評估,整整超前他的世代好幾百年。


在缺少拱鷹架的部分,布魯內除了利用雙層的結構分散重量之外,也精準地估算了兩層圓頂之間,作為支撐與扣合的橫向與直向鍊條的數量與寬度,這些石鍊與木鍊的功能類似橡木桶的鐵箍,能固定好拱頂,防止拱頂向外崩散。此外,他還引入了魚骨/人字型砌磚法,所謂人字形的磚塊堆疊,是指在平行磚之間嵌入垂直磚,垂直磚能發揮如同擋書板一樣的功能,穩定其他的磚塊,同時也分散了重量造成的外推力,這在當時也是極其創新的工法。


施工期間,在布魯內的指揮下,磚塊沿著八邊型的基座,一層一層慢慢往上蓋,但由於布魯內燒毀了自己大部分的手稿,因此至今仍沒有人能確認,在那個沒有雷射定位的年代,面對如此巨大的建造尺度,他是如何控制這些層層上疊的磚塊的傾角,而讓它們最終完美地在頂部的中心交會。(註3)


無論如何,布魯內的方法一一奏效了!一四三六年三月的天使報喜日,翡冷翠為聖母百花大教堂舉行了奉獻儀式,一行人隨著教皇浩浩蕩蕩地往教堂走去,除了將聖物安置於聖壇上,也為教堂內部的木雕聖徒進行了施洗儀式。而到了八月,圓頂本身的奉獻儀式也展開了,當主教儀式性地為圓頂安上最後一塊磚頭,教堂鐘聲大作,慶典展開,此時距離最初的的圓頂競圖,已經過去了七十年。




文藝復興的濫觴


圓頂的完成並不意味著教堂的完工,接下來還需要設計蓋在圓頂上的燈籠亭,聖母百花大教堂燈籠亭也與布魯內密切相關,他除了草擬出基本設計之外,為了將建造燈籠亭的沉重石材運到更高的圓頂頂端進行組合,他再次建造了另一座比較小型、靈巧的吊車系統。但最終可惜的是,布魯內沒有親眼看見教堂的全面完工就過世了。


一四四六年四月十五日,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在家中因急病而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經過翡冷翠市政議會的審議,這個城市同意將他安葬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穹頂之下,在當時來說,這算是對建築師非常大的禮遇,畢竟通常只有聖者的遺骨才能安置於大教堂中,而對於將自己全副身心都投入於建造圓頂的布魯內來說,這或許也是最完美的歸宿。


想到翡冷翠,我們往往會想到文藝復興,而想到文藝復興,腦中最常浮現的便是文藝復興三傑。三傑中的達文西,年輕時曾經一遍又一遍地素描著布魯內的牛吊車,由於素描數量過多,一度讓後世誤以為這個系統是達文西設計的;而米開朗基羅在蓋聖彼得教堂的圓頂時,不只參考了百花大教堂,他還不無惋惜地說出「我能蓋得比它更大,但不可能蓋得比它更美」(註4)的名言。而直到如今,歷經風吹雨打與各種天災人禍而依然矗立的百花教堂,更啟發了後世無數的藝術家與創造者。


歷史是不可逆的,如果沒有布魯內列斯基,我們無法得知這座教堂最終的樣貌,是否會因為在時光中逐漸毀損而面臨毀棄的命運,或者退而求其次接受了飛簷扶壁的構造,又或者還會出現另一個擁有巨大天份的人來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無論如何,我們眼前所呈現的,就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有幸一遊翡冷翠,當你仰頭讚嘆如同奇蹟般的圓頂時,也請不要忘了長眠其下的絕世天才。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圓頂的故事》,金恩著,吳光亞譯,2002年貓頭鷹出版。


註1: 萬神殿的故事,可參考這篇

註2: 兩位設計師提供的青銅模板留存至今,從當時布魯內的設計中便可看出他並不依附傳統、習於開創新局的傾向。

註3: 而且當初預先建好的八角形基座,甚至不是一個完美的正八角形!

註4: 米開朗基羅沒等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完工就過世了,而最後完工的圓頂不只沒有更美,也完全沒有更大;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在傳統建築中,無論高度或寬度都無出其右。


留言

最多人看